一、简答题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个物质定义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重大意义。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它坚持了物质观上的辩证法,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具体形态和特性作为物质本质特性的"以偏概全"的缺陷,科学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问题;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彻底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如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暂时平衡或稳定的特殊状态。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因为整个物质世界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其次,运动和静止又是相互依存的,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绝对运动离不开相对静止,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只承认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歪曲成绝对静止,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不动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把物质的运动歪曲成瞬息万变、无法捉摸的东西,必然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3.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其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
运动是对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概括,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
4.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在自然界中,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于感觉的反应特性。从无生命物质到人类意识的产生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其中有三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从无生命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从动物心理向以抽象思维为标志的人类意识飞跃中,生产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这是意识产生的客观基础;劳动促进了思维器官--人脑的最终形成,为意识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思维工具。劳动和语言一起成为意识产生的主要动力。劳动还使意识的内容不断丰富。意识不仅在形成初期是社会的产物,现代人的意识也离不开人类社会及其劳动。
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如何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这种反作用体现了人类的行动和动物的活动的根本区别。
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为: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性和调控性;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等等。
意识能动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通过物质的途径和手段去实现。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的实现最基本的途径是社会实践;此外,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发挥有一条最根本的原则,即必须以遵从客观规律为基础。
二、论述题:
1.试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是从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意志出发,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的情况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加任何外来的主观成分。实事求是,就是从规律出发。"'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之所以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主要是因为它贯穿和体现了唯物论的以下原理:
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既然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都要如实地反映物质世界的实际情况,一是一,二是二,不弄虚作假;既然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就要坚持基本原则上的集中统一,又要在方式上灵活多样,反对"千篇一律"、"一刀切"。
第二,它坚持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原理。既然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那么从实际出发,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既然事物还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就要承认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变化无常。
第三,它坚持了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的原理。既然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那么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考虑时空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既要反对超越历史、超越时空的"左"倾盲动;又要反对条件变了,而我们的思想方法总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制定方针政策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右倾偏差。
第四,它坚持了物质运动有客观规律的原理。既然物质世界有自己的固有规律,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被我们认识和运用,那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总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凡是坚持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革命和建设就能取得胜利;否则,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到挫折。
2.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客观规律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基本秩序和必然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遵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从实际出发,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才是正确的思想,只有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对规律认识的愈深刻、愈全面,主观能动性才能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另一方面,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为前提。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深刻的东西,要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依赖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利用客观规律,有效地改造卫界,更需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无法认识、利用和掌握客观规律。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互相转化。一方面,客观规律能向主观能动性转化。当客观规律被人们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们根据这种认识制订方针政策行动计划,以便付诸实践,客观规律便转化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主观能动性能向客观规律性转化。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人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就必须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客观规律具体地、历史地统一起来,把坚持唯物论和坚持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
割裂二者关系会犯两种错误:如果否认要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其表现是"精神万能论"。它的危害是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犯冒险、盲动主义的"左"的错误。如果片面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它的危害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使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否则必然遭到挫折。
第二,只有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早日实现。
第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四,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只有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才能搞得更快、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