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五章 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人类社会的运动实质上是在劳动中进行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是一种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运动也有自己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是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能够通过实证的观察和精确的研究予以发现和确定的。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社会是人的活动的总和。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剧作者",人的意识和目的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决定了社会规律具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首先,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中的必然联系,它不能离开人的活动而存在,而就体现在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之中,这与自然规律那种离开人而自行运行的形式是大不相同的。其次,由于人是有意识的能动的存在物,人不仅服从规律,而且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这就造成了社会规律具体运行条件的多变性和复杂性,造成了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这些都是自然规律所没有的特点。

2、简述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关系。
  社会规律是体现在人的自觉活动中的客观规律。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就存在和实现于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之中,是人的自觉活动中的某种必然联系。与自然界的规律一样,社会规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品格。人在客观的社会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他可以利用这些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从根本上说,人的自觉活动、人的活动的自觉性,不仅在于它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更还在于人的目的以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为前提,是把这些规律当作是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正因为如此,人的活动才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对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认识得越深刻,他的目的就越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活动的成功率就越高。客观规律在人没有认识它们的时候,人是它们的奴隶,在认识和把握了它们之后,人就成了它们的主人。

二、论述题

1、论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任何社会是在一定空间中的存在,都离不开一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地理环境作为劳动生产的对象来源和客观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劳动的具体形式,制约着劳动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其次,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着社会内部人们之间的交往以及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活动,从而影响社会发展的程度和速度。再次,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也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具有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只有结合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才能得到合理的理解和解释。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只是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它不能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也不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地理环境重要作用的原理对于我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第一,地理环境为社会生产提供了对象和资源条件,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这些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有许多资源是地球在上千万年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绝不能再无限制地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必须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综合利用,尽可能节约资源,为以后的发展留有后劲。
  第二,地理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保持着一定的平衡,我们在发展经济、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维护环境和生态的平衡,否则,就会引起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第三,自然环境不仅是人类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而且也是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的无机的身体。我们一定要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2、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原理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正确性。
  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核心、最主要的因素,它是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力量。
  第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运动形式的物质承担者。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也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是决定其他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东西。社会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
  第二,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物质生产方式构成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基础,它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也就规定了一个社会的性质和基本面貌。马克思说得好,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大机器产生的是以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离开物质生产方式,就不可能合理地理解和解释一个社会的性质。
  第三,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当生产关系由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整个社会庞大的上层建设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新的生产方式代替了
  旧的生产方式,原来的社会制度也就为另一种更高、更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所以说,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变革更替的历史。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服从这个大局,这是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的原理,分析当代国际形势和我国具体情况而确定的一个基本方针。
  首先,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如何,综合国力怎样,人民的生活水平高低,全依赖着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生产方式不合理,经济搞不上去,一切都无从谈起。
  第二,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因素,经济水平落后,必然制约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我们过去几十年中在指导方针上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道理,离开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来分析社会矛盾,错误地坚持阶级斗争为纲,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损失,错过了发展的机会。
  第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巩固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当然在任何时候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问题是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对于象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都还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就更是如此。改革开发二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3、论述计划生育是我们的基本国策的哲学理论依据。
  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运用唯物史观关于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原理,分析我国的人口形势而作出的正确决策。 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对于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因此,人口的数量和增长率,人口的质量和结构,人口的地理分布等,都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要求相适应,否则,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取决于它的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人口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
  我国的人口形势是相当严峻的。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我们过去在人口问题上所出现的失误,我国的人口增幅过快,数量过多,而人口质量又较低。我国目前的人口已达到13亿,给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所以我国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尽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为社会持续、
稳定、协调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