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发展变化了,生产关系或迟或早也一定要发生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上。在相互作用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一定会产生出不同性质的上层建筑;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当然具体变革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但一定要发生变革这是必然的。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重大的反作用。
①在服务方向上表现为"护已"与"排他",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同时同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势力作斗争;
②在服务形式上表现为"控制"与"影响",力图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同时采取一系列的办法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
③在服务效果上表现为"促进"和"阻碍",促进生产的发展,或是阻碍社会的进步。
3.为什么说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答:社会革命之所以是历史的火车头,是因为:
①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环节;
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够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4.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并改进了生产工具,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许多精神产品。另外,人民群众中的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创造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制度的变革是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的,而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5.简述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以及评价杰出人物的正确原则。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第一,杰出人物适应时代的需要,对推动历史前进,加速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二,杰出人物的作用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不能超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不能改变历史方向,其作用大小取决于所处的时代和所代表的阶级以及个人的才能与品质。
评价杰出人物的原则:第一,坚持联系杰出人物所处的时代进行评价的历史主义原则。第二,坚持联系杰出人物所属的阶级进行评价的阶级分析原则。第三,以上原则所以正确,因为它们对杰出人物的功过是非能够做出全面、公正和科学的评价。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深刻影响的概话和总结。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生产力的特点,突出了科学技术的作用。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说传统的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源付出的话,现代生产则越来越多地依靠科学技术和知识的付出。②科学技术已经济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也就是说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已经摆脱不了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科学技术的含量越来越高。③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成为推动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不仅是一般的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二、论述题
1.如何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这对矛盾当中,生产力是积极的、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不活跃的因素,这样就构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是基本适合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就逐渐变得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时就要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更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发展过程,就是社会从量变到质变、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说资本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但是这种社会化大生产是以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的形式出现的。这样一个根本矛盾必然表现出单个企业有组织的生产和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和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集中表现就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资产阶级思想家也想了许多办法加以解决,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本性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直接占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高度发展、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要求克服社会生产的政府状态,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不仅准备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而且造就了埋葬自己的掘墓人,这就是把大多数居民变成无产者。所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大趋势。
当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要经历一个曲折又而漫长的艰难过程,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都要经过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是要用一个彻底消灭剥削、消灭压迫的社会制度代替最后一个也是高度发达的剥削阶级制度,更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最后才会取得胜利。
2.如何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在经历着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过去我们执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巩固和发展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独立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起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暴露出管得过死的弊端,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活力。再加上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教条主义和"左"的倾向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致使计划经济的发展偏离了社会经济现实,社会主义经济更难健康的发展。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便兴起了经济体制上的改革,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深化改革阶段。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的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必然要求庞大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都要随之进行改革,同时庞大的上层建筑,包括思想的、政治的上层建筑改革不改革、改革的好环反过来都将严重地影响着经济体制改革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那么,当前思想、政治上层建筑改革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无论是原有的国营企业,还是后来兴起的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外资企业都要以独立法人的资格走向市场,在平等竞争中求得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在平等竞争中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要求思想、政治上层建筑保证这样一个平等的竞争的环境,也就是建立民主政治。
其次,我们也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一种法制经济,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有制企业都要以独立法人的资格走向市场,但并不是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经济,想怎样干就怎样干。国家还是要进行宏观控制、进行管理的,但是这种管理不能再依靠传统的行政命令的办法,而是要依靠价格杠杆的作用,依靠法律制度的约束,也就是要建立法律制度的建设。
综上所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仅是经济制度本身的问题,而且思想、政治上层建筑也有许多工作要做,民主政治、法律制度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3.如何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什么意义?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建立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原理基础上的,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推动历史发展。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第一,一切为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第二,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第三,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则是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