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与凝结,人们在处理个人和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 )的道德倾向和特征
A 单一
B 多样
C 稳定
D 多变
|
|
|
|
|
|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道德品质概念的理解。 一个人的品德,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教育、实践或感化获得的,是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所得到的结果。道德品质就是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向个体内在心理转化,是道德规范在个人行为中的体现。只有内化为个体的心理,才能成为个体稳定的而不是偶然的特征。如果一个人在一次两次道德行为所表现的偶尔的内心状态、心理特征,还不是品德。
因此,这种道德倾向和特征是稳定的,而不是多变的,更不是多样的,当然也谈不上单一。因此,答案是C。
|
|
|
 |
|
|
|
|
第一,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道德行为多次重复出现,就会成为习惯,这种习惯即成为道德品质。
第二,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道德品质是个人在其道德行为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某种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不经长久的努力很难改变。
第三,形成了的道德品质对道德行为有指导和支配作用。在道德行为基础上产生并通过道德行为来体现的道德品质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总之,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和结晶,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观内容和外在表现。
|
|
|
|
道德行为经过多次重复就会成为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这就是道德品质。因此道德行为是外在的,道德品质是内在的。道德品质一经形成,就对道德行为有指导作用。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
|
|
 |
|
|
( )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是人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根本原则,也是评价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A 道德品质
B 道德原则规范
C 道德行为
D 道德习惯
|
|
|
|
|
|
这道题实际上是考查对道德行为、道德品质和道德原则规范的关系的掌握。 我们知道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人们在处理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和特征。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与道德原则规范具有很密切的关系。 道德原则规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是外在的标准。而道德品质则是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上的集中反映。
要形成道德品质,必须通过道德行为的培养,因此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和道德原则规范的中介性环节,是把社会道德要求即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中介性环节。
因此,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是对道德原则规范的定义。
|
|
|
 |
|
|
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 )
A 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产物
B 以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
C 在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D 依赖于个人的社会实践
E 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
|
|
|
|
|
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同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一样,是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以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是在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合理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人的道德品质产生、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根据,都是其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各自具体的社会存在。这种具体的社会存在,不仅包括他在一定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而且包括他所属的民族特性、他一生经历中具体的社会遭遇、他的社会交往、社会实践和所受的各种教育。个人的道德品质及其能动作用,必然受到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制约。
因此把个人的道德品质看作是天生的、与社会无关的东西是唯心主义的愚蠢的想法。
|
|
|
 |
|
|
个人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
A 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B 道德强化
C 法律的强制
D 榜样的力量
|
|
|
|
|
|
个人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一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方法是社会对个人进行道德品质培养,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的方法。
二是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个人自觉进行的道德品质培养,是在自我规范、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过程中进行的道德品质培养的内在方法。
道德品质的培养主要靠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如果个人不自觉,外在的力量再大,再强制,也是没有用的。因此,不能靠法律强制。
道德品质的培养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个人的长期道德实践才能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道德是无法强化的。
另外,榜样的力量对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有很大的作用,但它只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一种手段而已。
因此答案是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