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第一节 民法概述

 

 

 
题 1

 

 

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 ( )
     A 人和物的关系
     B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C 人和财产之间的社会关系
     D 人和法律之间的关系

解 答  
 

   B

分 析  
 

   此题是考核对民事法律关系的理解,在四个答案中,只有B是正确的,因为任何法律关系包括民事法律关系在内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既不是人与物的关系,也不是人与法律的关系。答案D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解此需要典型的排他性思维。题干的要求并不是让考生正面回答什么是民事法律关系,而是要求考生在给定的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或最优的。

题 2  
 

限制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与其( )
     A 年龄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B 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C 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D 年龄、智力、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解 答  
 

  D

分 析  
 

   此题的答案是D。这是一种最优选择的单项选择题。该题的题干有一个词非常关键,即“只能”。依照我国民法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A、B、C任一选项所指称的行为,但却不能说只能进行A、B、C任一选项所指称的行为。例如说,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活动,难道他就不能进行与智力相适应的活动?这显然不符合我国民法的规定,所以此题的答案只能是D。

题 3

 

 

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具有下面的特征( )
     A 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B 在意思表示上是自觉和自愿的
     C 在经济利益上是等价有偿的
     D 在经济利益上一般是等价有偿的

解 答  
 

  ABD

分 析  
 

   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加以把握。从我们学过的民法知识来看,我们一般很容易地判断出A、B选项是正确的。C、D则较难判断。我们从C、D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二者只能有一个是可能正确的(从思路上,也可能都不正确)。C选项把问题绝对化了,例如赠予关系也是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但他却不是等价有偿的。这要求考生对民事财产关系的等价性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可以说,民事财产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等价有偿的,但也有例外,如赠予、继承。这是考察考生是否全面掌握有关知识点的典型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