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犯罪行为最本质的特征是( )。
A、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应受惩罚性
D、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
|
|
|
|
|
|
所谓犯罪,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某种行为被认为犯罪的关键。而所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和可能造成危害的属性。它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区分罪与非罪的主要界限。
|
|
|
 |
|
|
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 )
A、 刑法所保护的整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
B、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C、某一种具体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某种特定的客体
D、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
|
|
|
|
|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可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一般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直接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某种特定的客体,也就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关系中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而同类客体则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也就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由此可排除选项A、C、D。
|
|
|
 |
|
|
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 )
A、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B、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人或物
C、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的某一部分
D、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
|
|
|
|
|
|
犯罪客体不同于犯罪对象。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的人或具体的物,它是某种社会关系的体现者,但它不同于社会关系本身;而犯罪客体必须是一种社会关系。本题的选项A、B均是指犯罪对象,而C项则语焉不详,“社会的某一部分”并不就是指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
|
|
 |
|
|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 )
A、仅指危害行为
B、仅指危害结果
C、仅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D、指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
|
|
|
|
|
|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外在表现或客观事实,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
|
|
 |
|
|
刑法上的不作为是指( )
A、静止行为
B、消极且违反命令规范的行为
C、消极不实施其应实施的行为
D、消极不实施其可以实施的行为
|
|
|
|
|
|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行为而未实施的消极的行为。刑法上的不作为在客观方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行为人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第二,行为人能够实施这种义务而未履行;第三,行为人的不作为的行为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客体,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由不作为的这三个特征可推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
|
|
 |
|
|
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 )
A、 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B、 所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C、 所有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D、 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
|
|
|
|
|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犯罪主体则是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人。本题A、B、C、选项都有失片面,只有D项才符合要求。
|
|
|
 |
|
|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
A.意识和意志能力
B.辨认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C.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D.辨认和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
|
|
|
|
|
行为人只有具备了刑事责任能力,才能成为犯罪主 体,从而追究其刑事责任。所谓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所具备的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说,行为人不仅能够辨认其实施的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且能够控制自己不实施该危害行为。只有具备了辨认和控制能力,行为人才能够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D。
|
|
|
 |
|
|
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对发生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
A、明知
B、应当预见
C、可能预见
D、已经预见
|
|
|
|
|
|
《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由此可知,故意犯罪人的主观心理态度是明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A。
|
|
|
 |
|
|
我国刑法理论上把犯罪过失区分为两种类型,即( )
A、 自信的过失和轻信的过失
B、 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C、 过于自信的过失和放任的过失
D、 疏忽大意的过失和和轻信的过失
|
|
|
|
|
|
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此,我国刑法理论上将过失区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因此本题的答案是B。
|
|
|
 |
|
|
意外事件( )构成犯罪。
A、能够
B、可以
C、不能
D、应当
|
|
|
|
|
|
《刑法》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意外事件。由此可知意外事件不能构成犯罪。因此答案为C。
|
|
|
 |
|
|
|
|
所谓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应当具备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总和。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等四个方面。
(一)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我国的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可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一般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直接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二)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外在表现或客观事实,包括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
(三)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人。我国刑法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一律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
(四)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犯罪行为及其危害后果的心理态度,包括罪过、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等。罪过表现为两种形式,即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犯罪故意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刑法规定犯罪构成是有一定意义的:首先为区分罪与非罪以及此罪与彼罪提供了法律标准;其次为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提供法律依据;再次为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提供法律保障。
|
|
|
|
犯罪构成是刑法理论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了解犯罪构成的概念、犯罪构成的的要素以及刑法规定犯罪构成的意义。要想全面的回答该题,不仅要论述这三个方面,而且还要具体展开犯罪构成的各个要素,要明白犯罪客体的分类、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刑法关于犯罪主体的规定以及犯罪主观罪过即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等。
|
|
|
 |
|
|
正当防卫成立的合法性条件之一是( )
A、 必须有违法行为发生
B、 防卫行为一般是针对不法分子本人实施
C、 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
D、 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
|
|
|
|
|
《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1、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而实行防卫;2、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实行防卫;3、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行防卫;4、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者本人实行防卫;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由此可知只有D项符合本题要求。
|
|
|
 |
|
|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 )
A、 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所持的心理态度
B、 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C、 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效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D、 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
|
|
|
|
|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包括罪过、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等因素。本题的A、B、选项只触及到犯罪主体的一个方面,而C项中的“社会效果”则范围过宽,因此,可将这三项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
|
|
 |
|
|
对避险过当的,应( )处罚
A、从轻
B、从轻或减轻
C、减轻或免除
D、从轻、减轻或免除
|
|
|
|
|
|
《刑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因此可推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
|
|
 |
|
|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是( )
A、重大公共财产安全
B、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C、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D、不特定多人的健康、生命
|
|
|
|
|
|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该罪的构成要件是;犯罪主体可以是一般主体,也可以是特殊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或过失;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也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犯罪客观方面是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从该罪的构成要件可以看出本题的答案B。
|
|
|
 |
|
|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是( )
A、 犯罪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未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
B、 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实行阶段
C、 犯罪中止是行为人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犯罪,犯罪未遂是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
D、 对于中止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则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
|
|
|
|
|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行为。犯罪未遂,则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行为。由此可知本题的答案是C。
|
|
|
 |
|
|
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 )处罚。
A、从重 B、从轻 C、减轻 D、从轻或减轻
|
|
|
|
|
|
《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
|
|
 |
|
|
犯罪的基本特征有( )
A、犯罪的阶级性
B、刑事违法性
C、社会危害性
D、应受惩罚性
E、人身危险性
|
|
|
|
|
|
所谓犯罪,是指国家以法律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构成犯罪必须具备三个特征:1、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2、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3、犯罪是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的行为。由此可知犯罪的基本特征是BCD。
|
|
|
 |
|
|
下列哪些内容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 )
A、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
B、犯罪对象
C、犯罪客体
D、犯罪主体
E、危害社会的行为
|
|
|
|
|
|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应当具备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总和。犯罪构成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客体四个要素。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的人或物,它不是犯罪构成的内容。因此可将其排除。
|
|
|
 |
|
|
犯罪客体的种类有( )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
D、间接客体
E、具体客体
|
|
|
|
|
|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理论上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而没有间接客体与具体客体之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
|
|
 |
|
|
犯罪行为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即( )
A、故意行为
B、过失行为
C、作为
D、实行行为
E、不作为
|
|
|
|
|
|
犯罪行为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它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作为,是指行为人积极作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行为而未实施的消极行为。上述选项所列的故意行为、过失行为、实行行为均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E。
|
|
|
 |
|
|
针对下列哪些犯罪可以行使无限防卫权?( )
A、抢劫
B、强奸
C、绑架
D、杀人
E、暴力取证
|
|
|
|
|
|
《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对正在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不属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就是关于无限防卫权的规定。由此可排除E选项。
|
|
|
 |
|
|
对防卫过当,应当( )处罚
A、减轻
B、从轻
C、从重
D、加重
E、免除
|
|
|
|
|
|
《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由此可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E。
|
|
|
 |
|
|
犯罪未遂的特征有( )
A、 犯罪分子已经着手犯罪
B、 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
C、 犯罪没有得逞
D、 犯罪分子不愿意继续实行犯罪
E、 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
|
|
|
|
|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行为。犯罪未遂的条件有三: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2、犯罪没有得逞;3、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由此可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E。
|
|
|
 |
|
|
对中止犯的处罚应当是( )
A、从重
B、从轻
C、减轻
D、免除
E、酌情处罚
|
|
|
|
|
|
《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D。
|
|
|
 |
|
|
成立共同犯罪的条件是( )
A、 犯罪主体必须是二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B、 犯罪主体是二个以上的单位
C、 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D、 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E、 必须有共同的犯意
|
|
|
|
|
|
所谓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必须是二人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2、必须是二人以上有共同犯罪行为;3、必须是二人以上有共同犯罪的故意。由此可知,单位不能构成共同犯罪的主体。犯意是指犯罪意图,并不同于犯罪故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E。
|
|
|
 |
|
|
共同犯罪的基本形式有( )
A、任意的共同犯罪
B、简单的共同犯罪
C、必要的共同犯罪
D、一般的共同犯罪
E、犯罪集团 。
|
|
|
|
|
|
共同犯罪的形式,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结构,或者是指共同犯罪人之间的结合方式。共同犯罪的形式,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任意的共同犯罪和必要的共同犯罪;事前有同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同谋的共同犯罪;简单的共同犯罪和复杂的共同犯罪;一般的共同犯罪和犯罪集团。因此本题的所有选项都对
|
|
|
 |
|
|
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其犯罪情节( )
A、减轻处罚
B、免除处罚
C、减轻或免除处罚
D、从轻处罚
E、免除刑事处分
|
|
|
|
|
|
《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根据此项规定可推知选项ABC符合本题的要求。
|
|
|
 |
|
|
抢劫罪属于( )
A、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B、 侵犯财产罪
C、 危害公共安全罪
D、 危害国家安全罪
|
|
|
|
|
|
侵犯财产罪,是指故意非法占有、挪用、毁坏公私财物 的行为。该罪的客体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该罪的客观方面是非法占有或者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而抢劫罪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因而抢劫罪是属于侵犯财产罪的范围。
|
|
|
 |
|
|
|
|
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意外事件是指行为人的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力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过失犯罪与意外事件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有预见的能力。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后果的,是过失,如果法律有规定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不能够预见的,或是由于不可抗力,是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
|
|
|
回答什么是过失时,应从过失的概念、过失的种类、过失的法律后果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至于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首先要回答意外事件的概念,其次比较二者的发生的前提条件和原因以及二者的法律后果。
|
|
|
 |
|
|
|
|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单位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该罪的犯罪主体是单位,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第二,一般是单位为谋取非法利益,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的行为;第三,单位犯罪行为必须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第四,单位犯罪多数是故意,只有少数是过失。刑法规定,单位犯罪的,适用双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
|
|
|
回答该题时,应从单位犯罪的概念、单位犯罪的特征、单位犯罪的法律后果这三个方面来展开。只有涉及到这三点,才算完备地回答了该题。
|
|
|
 |
|
|
|
|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 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权益的行为。构成紧急避险,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采取的;第二,必须是对正在发生的危险而采取的;第三,必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第四,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根据刑法的规定,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但对于避险过当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
|
|
对于紧急避险,学生必须了解紧急避险的概念、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或是紧急避险的特征)以及紧急避险的法律后果。只有围绕这三点来回答该题,才算完备。
|
|
|
 |
|
|
|
|
我国《刑法》第二篇分则,根据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同类客体和社会危害性程度,将犯罪分为10大类;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
|
|
|
注意该题所问的是“哪些类犯罪”,是指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十大犯罪类型,而不是指具体的犯罪罪名。不可将二者混淆。犯罪类型的划分,一般是根据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同类客体的不同。因此学生只要了解到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同类客体有哪些就够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