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关系,也就是作为客体的个人对主体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满足关系。
A 价值
B 人生价值
C 物的价值
D 人生价值观
|
|
|
|
|
|
这道题主要是考查对几个相关概念的掌握。在这几个概念里,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价值这个概念。
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的一种关系,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毫无例外,物的价值和人生价值作为价值的子概念同样也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但不同的是物的价值中客体是指物,主体是指人;而在人生价值这个概念里,客体和主体都是指人,不过客体是指个人,主体是指社会和他人,实际上是为人民服务中的“人民”。而人生价值观是对人生价值的评价,不存在主客体之间的满足和被满足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纯粹的干扰项,可排除掉。因此,答案是B
|
|
|
 |
|
|
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的关系是( )
A 人的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的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B 物只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客体,而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
C 二者形式上相似,本质上有差异
D 二者本质上相似,形式上有差异
E 物的价值产生于主客体关系中,而人的价值不是
|
|
|
|
|
|
这道题仍然是考查考生对价值、人的价值、物的价值的掌握。 选项A是考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的定义,人的价值是人与物的关系,物的价值是人和物的关系。因此是正确的。
选项B是考察对两个概念的更深入一些的理解,人在人的价值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选项C和D密切相关,容易搞糊涂。这两个选项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两个概念的区分。什么是形式上相似,什么是本质上的差异。所谓形式的相似是指两者都产生于主客体关系中;所谓本质上的差异实际上是指人和物的本质的差异。人有主观能动性,而物却是死的,缺乏主观能动性。人和物不可能只有形式上的差异,而没有本质的差异。
选项E实际上考查的是价值这个概念。我们知道价值就是主客体之间的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既然都是价值这个概念的子概念,就不可能不产生于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因此,选项E错误的。
在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中还可出单项选择题,也可出简答题,分几种形式来考查,是较重要的一个内容。
|
|
|
 |
|
|
人生价值的第一特征是( )
A 创造性
B 社会性
C 崇高性
D 人民性
|
|
|
|
|
|
这道题考查人生价值的特征。 选项ABC都是人生价值的特征,选项D是干扰项,人民性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在这儿有点不知所指。
在人生价值的几大特征--创造性、社会性和崇高性--中,哪个是最重要的呢?也就是说,哪个是第一特征?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劳动、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实践中不仅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改造世界。因此人的自由自在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生价值的第一特征。至于人生价值的社会性、崇高性都是创造性特征派生的。正因为人生价值具有创造性,而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因此又具有社会性;正因为人生价值是创造性的,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所以又具有崇高性特征。
|
|
|
 |
|
|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表现为( )
A 一个人的价值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
B 一个人的价值可能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自我价值
C 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
D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并存,不可偏废,因此,二者地位相等,不分你我
|
|
|
|
|
|
这道题考查的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的自我价值是自己对自己本身的肯定关系,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对社会的他人的意义。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可能只有一者而没有另一者。在两者之中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只有社会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实现。自我价值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因此。二者是不平等的。
A、B两个选项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是明显错误的。选项D迷惑性较大。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确是通过并存、不可偏废的。因此,考生往往把这个作为正确的来选择。实际上,从前面这句话推不出"二者地位平等,不分你我"的。在二者之中,社会价值应放在第一位。只有社会价值实现了,自我价值才能实现。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
选项C符合二者的关系,是正确的。
|
|
|
 |
|
|
|
|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个人和社会关系上,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前者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前提,后者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和目的,即生存意义和生活目的。这两方面是统一的。但是人生价值的本质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是因为:
第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每个成员为它提供财富,社会才能根据这些财富的综合,扣除社会所需部分,然后满足每个人享受的要求。因此,贡献是享受的前提。
第二,作为公民,在个人和社会关系上,必须承担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权利与义务是互为条件的,一般来说,起支配的决定作用的方面是义务而不是权利,人们能够提供的贡献的水平决定人们能够享受权利的水平。
第三,人生最崇高的价值,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贡献。在我国,首先要为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
|
|
|
前一道题我们已经分析过,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但二者之中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实际上也就是说对社会的贡献是第一位的,即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
这道题在于说明为什么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尤其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就是要说出一个道理来。
在答案中,主要是从贡献和享受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以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三方面进行论证。但其核心在于第一点,第一点实际上是以劳动和创造为根据的,这也是整个答案的内在根据。我们知道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劳动和创造,这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从这点出发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们要把贡献作为人生价值的本质所在。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更要提倡对社会的贡献。
|
|
|
 |
|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价值评价是( )
A 没有客观标准
B 完全是主观的
C 复杂的
D 必然受到评价者自身状况的制约
E 不同个人的价值意识和价值尺度是不同的
|
|
|
|
|
|
这道题考查对价值评价的掌握情况。价值评价是什么、情况如何、有没有标准、标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等等问题都浓缩在这么一道选择题中。
价值评价总是表现为个人对价值的评价,表现为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在价值评价过程中必然要受到评价者自身状况的制约。那么不同个人不同的价值意识和价值尺度,也必然会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不同,这就是价值评价的难度和复杂性。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价值评价就是主观的,只能说表现为主观的活动。从整个社会发展看,价值评价还是有客观的标准的,这就是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选项AB完全否认了客观标准的存在,是错误的。选项C看到了价值评价的复杂性,是正确的。选项DE看到了价值评价和个人的联系,也是正确的。
因此,答案是CDE
|
|
|
 |
|
|
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关键是( )
A 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
B 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
C 搞好人际关系
D 要有坚强的意志
|
|
|
|
|
|
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要有良好的客观条件,也要有主观不懈的努力,还要找到实现的正确途径。
这道题题干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关键。选项ABD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是不能实现的。但仅仅有目标还不行,只有在奋斗过程中不断提高主体自身的素质,才有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因此这是主观条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坚强的意志也是依托于主体的素质之上。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里我们只能对它做正面的理解。但它不是主观条件,而是客观条件,虽然它仍然是主体主观努力的结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