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化目前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的运输系统,为该系统服务所使用的一切设备和装置,其结构和设计在国际上是统一的。由于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在集装箱方面所使用的术语也越来越多,现已发现同一概念的事物在不同的技术文件中有不同的名称,也有的同一名称的事物在不同的技术文件中有不同的概念,这不仅妨碍了技术文流,甚至还会造成严重恶果。再者,由于各国的语言不同和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联络还存在一
定的问题,因而在业务联系上也常常因名词术语的定义不统一,而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的104技术委员会制订了《集装箱术语》(ISO/R830—1984)的国际标准。
制订《集装箱术语》的目的,一方面,对集装箱的有关术语有一个共同的理解,使各术语有了正确的、完整的、统一的表达和解释,从而使有关文件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取得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集装箱术语的统一是广泛地采用电子计算机的一个必要条件。由于各个术语有了准确的和明确的定义,就能废除许多同义词和多义词,在实现自动化检索时就可以简化设备,大大提高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和准确程
度。
2.2.1 集装箱的基本术语
1.有关集装箱尺寸和重量的定义
(1)集装箱的尺寸
集装箱的尺寸是指集装箱的长度、宽度、高度和箱门有效尺寸。集装箱的长、宽、高尺寸又分外部尺寸和内部尺寸两种。
集装箱的外部尺寸(External dimensions),是包括集装箱永久性附件在内的最大尺寸,集装箱外部长、宽、高的乘积为集装箱的体积。
集装箱的内部尺寸(Internal dimensions),是按集装箱内接最大矩形平行六面体确定的长、宽、高净空尺寸,不考虑顶角件凸入箱内部分。集装箱内部长、宽、高的乘积,称为集装箱的容积。集装箱内部不考虑角件凸出部分的高度为净空高度(如图2-3所示)。集装箱的实际容积(Actual volume)为集装箱内部容积减去顶角件凸出在箱内部分的体积。

图2-3 集装箱内部的净空高度
公称尺寸(Nominal dimensions)是指不计公差,用近似整数表示的集装箱尺寸。如1A型集装箱公称长度为40 ft(12 m),1C型集装箱公称长度为20 ft(6 m)。
为了考虑能装载标准托盘和一定数量的货物,故规定了最小内部尺寸和容积。ISO668:1995(包括其修正案ISO668:1995/Amd1:2005和ISO668:1995/Amd2:2005)《系列1集装箱分类、尺寸和额定质量》中规定集装箱的最小内部尺寸和箱门开口尺寸,如表2-2所示。
表2-2 系列1集装箱的最小内部尺寸和箱门开口尺寸( mm)

(2)集装箱的重量
集装箱的重量分自重、载重和额定重量三种。
自重(Tare weight)又称空箱质量(Tare mess),以T表示,它是包括各种集装箱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应备有的附件和各种设备,如机械式冷藏集装箱的机械制冷装置及其所需的燃油;台架式集装箱上两侧的立柱;敞顶集装箱上的帆布顶篷等。
载重(Payload)又称载货质量,以P表示,它是集装箱最大容许承载的货物重量(货物质量),包括集装箱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所需的货物紧固设备及垫货材料等在内的重量(质量)。
额定重量(Rating)又称额定质量,以R表示,它是指集装箱的空箱重量(空箱质量)和箱内装载货物的最大容许重量(最大容许质量)之和,即最大工作总重量(最大工作总质量)(Max gross mess),简称最大总重。额定重量减去自重等于载重,即P=R—T。
集装箱在装货前,为了使集装箱的容积和重量能充分利用,必须仔细参阅集装箱上述各主要参数。
由于集装箱的制造材料和制造厂不同,就是同一种类的集装箱,其尺寸和重量参数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材料、同一制造厂制造的集装箱,其制造时间不同,尺寸和重量参数也有差异。因此,在选用集装箱时,必须引起注意。
(3)集装箱计算单位
集装箱计算单位又称集装箱换算单位,有利于统一计算集装箱的运输量,有6.1 m(20 ft)和12.2 m(40 ft)两种。换算成6.1 m(20 ft)用 TEU表示,换算成12.2 m(40 ft)用FEU表示。
2.集装箱能力和性能的定义
(1)集装箱能力
这里的集装箱能力,不包括各种类型集装箱的所有能力,而仅仅指那些需要加以定义的能力,主要的有堆码能力、拴固能力和箱底承载能力等几种。
堆码能力(Stacking capability)是指相同尺寸的集装箱在堆码的条件下,承受动、静载荷的能力。集装箱在舱内或场地上堆码时,都可能产生不整齐堆码状态。按国际标准的规定,其容许偏离值纵向为38 mm,横向为25.4 mm。
拴固能力(Restraint capability)是指集装箱用底角件拴固时,箱底结构能承受在运输中可能产生的纵向加速度力的能力。
箱底承载能力(Floor loading capability)是指箱底承受载重或拆装箱用机具的轮压所产生的动、静荷载的能力。
(2)集装箱性能
集装箱的性能主要是指刚性和风雨密性。
刚性(Rigidity)是指集装箱在运输中(特别是在船舶摇摆时)抵抗横向或纵向挤拉载荷的能力。
风雨密性(Weather proofness)是指具有按规定喷水试验所要求的严密性。
3.集装箱的方位术语
这里的方位性术语主要是指区分集装箱的前、后、左、右以及纵、横的方向和位置的定义。占集装箱总数85%以上的通用集装箱均一端设门,另一端是盲端。对此种类型的集装箱规定如下:前端(Front)是指没有箱门的一端,后端(Rear)是指有箱门的一端。如集装箱两端结构相同,则应避免使用前端和后端这两个术语,若必须使用时,应依据标记、铭牌等特征加以区别。
确定了集装箱的前后方向以后,即可区分集装箱的左右了。左侧(Left)是从集装箱后端向前看,左边的一侧。右侧(Right)是从集装箱后端向前看,右边的一侧。由于集装箱在公路上行驶时,有箱门的后端都必须装在拖车的后方,因此有的标准把左侧称为公路侧,右侧称为路缘侧。路缘侧(Curbside)是当集装箱底盘车在公路上沿右侧向前行驶时,靠近路缘的一侧。公路侧(Roadside)是当集装箱底盘车在公路上右侧向前行驶时,靠近马路中央的一侧,即路缘侧的对侧。
纵向(Longitudinal)是指集装箱的前后方向。横向(Transverse)是指集装箱的左右方向,与纵向垂直。
4.其他术语
集装箱的堆码有时会产生不正确的堆码状态,它分为偏码和偏置。偏码(Offset stacking)是指集装箱堆码时,因上下层的角件未对准而产生偏移的状态。偏置(Misgather)是指扭锁的端部错开,扭锁端部(俗称蘑菇头)未能嵌入底角件底孔内的堆置状态。
开口(Opening)是指可用活动的或可拆卸的板封盖的口。
2.2.2 通用集装箱的各部件名称
根据国际标准《集装箱术语》(ISO830—1999),并参考我国国家标准《集装箱术语》(GB/T1992—2006)的规定,集装箱上各主要部件的定义如下:
1.通用集装箱上的主要部件名称
通用集装箱上的主要部件名称如图2-4所示。

图2-4 通用集装箱上的主要部件名称
(1)角件(Corner fitting):集装箱箱体的8个角上都设有角件。角件用于支承、堆码、装卸和栓固集装箱。集装箱上部的角件称顶角件,下部的角件称底角件,左右对称。
在国家标准《系列1集装箱 角件》(GB1835—2006)中规定,角件分甲、乙两种,甲种角件适用于1AA和1CC型集装箱,乙种角件适用于10D和5D型集装箱。对于小型集装箱,如5D型集装箱,也可以不设角件而采用吊环或其他形状的吊拴方案。但如采用角件方案时,则必须符合《系列1集装箱 角件》标准的要求。(新标准中未对角件分类进行说明)
(2)角柱(Corner post):连接顶角件与底角件的立柱。
3)角结构(Corner structures):由顶角件、角柱和底角件组成的构件,是承受集装箱堆码载荷的强力构件。角件和角柱均为铸钢件,用焊接方法连接在一起。铸钢件应按国家标准进行热处理,铸件表面应平整,并清除毛刺。
(4)上端梁(Top end transverse member):箱体端部与左、右顶角件连接的横向构件。
(5)下端梁(Bottom end transverse member):箱体端部与左、右底角件连接的横向构件。
(6)门楣(Door header):箱门上方的梁。
(7)门槛(Door sill):箱门下方的梁。
(8)上侧梁(Top side rail):侧壁上部与前、后顶角件连接的纵向构件。左、右对称,左面的称左上侧梁,右面的称右上侧梁。
(9)下侧梁(Bottom side rail):侧壁下部与前、后底角件连接的纵向构件。左、右对称,左面的称左下侧梁,右面的称右下侧梁。
(10)顶板(Roof sheet):指箱体顶部的板。顶板要求用一张整板制成,不得用铆接或焊接成的板,以防铆钉松动或焊缝开裂而造成漏水。
(11)顶梁(Roof bearers or cross member):在顶板下连接上侧梁,用于支承箱顶的横向构件。
(12)箱顶(Roof):在端框架上和上侧梁范围内,由顶板和顶梁组合而成的组合件,使集装箱封顶。箱顶应具有标准规定的强度。
(13)底板(Floor):铺在底梁上承托载荷的板。一般由底梁和下端梁支承,是集装箱的主要承载构件。箱内装货的载荷由底板承受后,通过底梁传导给下侧梁,因此底板必须有足够的强度,通常用硬木板或胶合板制成。木板应为搭接或榫接,也可采用开槽结构。
(14)底梁(Floor beaters or cross member):在底板下连接下侧梁,用于支承底板的横向构件。底梁从箱门起开始编号直到端板为止。底梁一般用“C”、“Z”或“I”形型钢或其他断面的型钢制作。图2-5为底梁、下侧梁和底板的分解图。

图2-5 底梁、下侧梁、底板分解图
(15)底结构和底框架(Base structures and base frame):由集装箱底部的四个角件,左、右两根下侧梁、下端梁、门槛、底板和底梁组成。在1C和1CC型集装箱的底结构上还设有叉槽,1A和1AA型集装箱的底结构上有的设有鹅颈槽(如图2-6所示)。而底框架是由下侧梁和底梁组成的框架。

图2-6 底结构和鹅颈槽
(16)叉槽(Folk pockets):横向贯穿箱底结构,供货叉插入的槽。20 ft集装箱上一般设一对叉槽,必要时也可以设两对叉槽。40 ft型集装箱上一般不设叉槽。
(17)鹅颈槽(Gooseneck tunnel):设在集装箱箱底前部,用以配合鹅颈式底盘车上的凹槽。这种设计在40 ft型集装箱上比20 ft型集装箱用得普遍。
(18)端框架(End frame):是指集装箱前端的框架,由前面的两组角结构、上端梁和下端梁组成。后端的框架实为门框架,它由后面的两组角结构、门帽和门槛组成。
(19)端壁(End wall):在端框架平面内与端框架相连接形成封闭的板壁(不包括端框架在内)。在端壁的里面一般设有端柱,以加强端壁的强度。
(20)侧壁(Side wall):与上侧梁、下侧梁和角结构相连接,形成封闭的板壁。不包括上侧梁、下侧梁和角结构在内。在侧壁的里面一般有侧柱,以加强侧壁的强度。
(21)端柱(End post):在端壁上与上端梁、下端梁和端板相连接的垂直构件(主要设在铝集装箱上)。
(22)侧柱(Side posts):在侧壁上与上侧梁、下侧梁和侧板相连接的垂直构件(主要设在铝集装箱上)。
(23)端板(End panel):覆盖在集装箱端部外表面的板。
(24)侧板(Side panel):覆盖在集装箱侧部外表面的板。
(25)箱门(Door):通常为两扇后端开启的门。用铰链安装在角柱上,并用门锁装置进行关闭。
(26)端门(End door):设在箱端的门,一般通用集装箱前端设端壁,后端设箱门。
(27)侧门(Side door):设在箱侧的门,一般通用集装箱均设端门而不设侧门,只在必要时才设侧门。
(28)门铰链(Door hinge):靠短插销(一般用不锈钢制)使箱门与角柱连接起来,保证箱门能自由转动的零件。门铰链的结构形式应使箱门能开启270°为原则。
(29)箱门密封垫(Door seal gasket):是指箱门周边为保证密封而设的零件。密封垫的材料一般采用氯丁橡胶。
(30)箱门搭扣件(Door holder):进行装、卸货物作业时,保证箱门开启状态的零件,它设在箱门下方和相对应的侧壁上。其形式各异,有采用钩环的,也有采用钩链或绳索的。
2.门锁装置的名称
集装箱的门锁装置由箱门锁杆、锁杆托架、锁杆凸轮、锁杆凸轮座、门锁把手和把手锁件等组成。门锁装置各零件如图2-7所示。

图2-7 海关铅封保护罩和门锁装置图
(1)箱门锁杆(Door locking bar or Door locking rod):设在箱门上垂直的轴或杆,锁杆两端有凸轮固定其上。锁杆转动后凸轮即嵌入锁杆凸轮座内,把箱门锁住。锁杆还起着加强箱门承托力的作用。
(2)锁杆托架(Door lock rod bracket):把锁杆固定在箱门上并使之能转动的承托件。
(3)锁杆凸轮(Locking bar cams):设于锁杆端部的门锁件,通过锁件的转动,把凸轮嵌入凸轮座内将门锁住。
(4)锁杆凸轮座(Locking bar cam retainer or keeper):保持凸轮成闭锁状态的内承装置,有时又称卡铁。
(5)门锁把手(Door locking handle):装在箱门锁杆上,在开关箱门时用来转动锁杆的零件。
(6)把手锁件(Door locking handle retainer or handle lock):用来保持箱门把手使它处于关闭状态的零件。
(7)海关铅封件(Customs seal retainer):通常设在箱门的把手锁件上,海关用于施加铅封的设置。一般都采用孔的形式。
(8)海关铅封保护罩(Custom seal protection cover):设在把手锁件上方,用于保护海关铅封而加装的防雨罩,一般用帆布制。
3.其他部件名称
(1)内衬板(Lining):附装在侧壁和端壁内表面的胶合板,用来保护货物。
(2)标记(Marking):包括集装箱上的箱主代号、顺序号、国家代号和尺寸类型代号的数字、字母和符号,也包括箱主可能采用的其他标志。
(3)雨水槽(Rain gutter):是门楣的一部分,用来排放门框上积水,以防雨水渗入箱内。
(4)箱顶加强板(Roof reinforcement plate):在集装箱顶部靠近顶角件处覆盖的加强板,以加强箱顶强度,避免装卸时操作不当而使箱顶受损。
(5)横撑链(Spreader chain):两侧壁之间的支撑件,用以防止箱壁被货物撑开。
(6)门槛板(Threshold plate):装在门槛附近的板,用以保护集装箱底板的板边。
(7)国际公路车辆运输公约的接合件(TIR fasteners):经海关当局批准的接合件,其中包括实心铆钉、螺纹接合件等,当拧紧和锁紧螺栓(防松螺栓)之后,即焊接在一起,所以不能轻易地从外部拆除而不留下明显的痕迹。
2.2.3 集装箱标记
为了便于对集装箱在流通和使用中识别和管理,便于单据编制和信息传输,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集装箱标记,有必备标记和自选标记两类,每一类标记中又分识别标记和作业标记。
1.必备标记
1)识别标记
(1)箱主代号。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箱主代号由四个大写的拉丁文字母表示,前三位由箱主自己规定,第四个字母一律用U表示。具体箱主代码请参考附录2。
(2)顺序号,又称箱号,由6位阿拉伯字母组成。如有小数字不是6位时,则在有效数字前用“0”补足6位,如“053842”。
通常1和9开头的集装箱是特种箱,如冷藏集装箱,45英尺超高干货集装箱、衣服集装箱、兽皮集装箱、罐式集装箱、汽车集装箱、散货集装箱。
数字4、7、8开头的是40英尺箱,2、3开头的是20英尺箱。
(3)核对数字。核对数字是用来对箱主代号和顺序号记录是否准确的依据。它位于箱号后,以一位阿拉伯数字加一方框表示。
2)作业标记
它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1)额定重量和自定重量标记。额定重量即集装箱总重,自重即集装箱空箱质量(或空箱重量),ISO688规定应以公斤(kg)和磅(lb)同时表示。
(2)空陆水联运集装箱标记。由于该集装箱的强度仅能堆码两层。因而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该集装箱规定了特殊的标志,该标记为黑色,位于侧壁和端壁的左上角,并规定标记的最小尺寸为:高127mm,长355mm,字母标记的字体高度至少为76mm。
(3)登箱顶触电警告标记。该标记为黄色底白色三角形,一般设在罐式集装箱和位于登顶箱顶的扶梯处,以警告登体者有触电危险。
2.自选标记
1)识别标记
它包括:
(1)国家和地区代号,如中国用CN;美国用US。
(2)尺寸和类型代号(箱型代码)。如标记42G1,42是尺寸代码,表示集装箱的外型尺寸,G1为箱型代码,表示集装箱的箱型及其特征,即货物上部空间设有透气孔的通用集装箱。
2)作业标记
它包括:
(1)超高标记,该标记为在黄色底上标出黑色数字和边框,此标记贴在集装箱每侧的左下角,距箱底约0.6m处,同时该贴在集装箱主要标记的下方。凡高度超过2.6m的集装箱应贴上此标记。
(2)国际铁路联盟标记。凡符合《国际铁路联盟条列》规定的集装箱,可以获得此标记。该标志是在欧洲铁路上运输集装箱的必要通行标志。
ISO6346-1995规定的标记书写方法见图2-8,标记书写的位置见图2-9。
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系统组成如图1-2所示。

图2-8 标记书写的方法

图2-9 标记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