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服饰的精神文化
服饰的精神文化是指人类在服饰实践中所创造的服饰的审美情趣、民风习俗、制度规范、宗教观念等文化成果。它体现了服饰文化的传承和积累,反映了服饰与政治、宗教、经济、社会心理以及人的行为等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传达了人们在服饰上的精神寄托。
(一)服饰与审美
服饰之美是由人类爱美的本能所赋予的,是人的审美情趣的产物。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也不相同,它取决于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人们特定的审美意识或思想。
1.我国古代服饰的审美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礼崩乐坏。社会总的思潮是理性主义日盛,宗教礼制式微,着装上便偏于理性。此期间,上下一体,庄重、内敛、节制的深衣,也就是长袍,开始流行,显得非常自然。
.(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重大社会变革时期。两汉经学崩溃,政治经济混乱,导致崇尚“返本归真,一任自然”的玄学盛行,所以在精神上也是极自由解放、极热情的年代。表现在服饰上则是很多名士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古代妇女服饰中最浪漫飞扬的披帛就是此时出现的。
(3)唐朝时期。唐朝前期,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人们生活相对富足快乐。其服饰丰富多样,既有宽袍大袖的高贵华丽,也有胡服骑射的精悍利落,并且风气开放大度。从现在出土的唐代半裸舞俑来看,人们对人体美的认识是健康开明的,倾向于健康、丰腴和壮硕的美。“纤罗寸缕见肌肤”,贵族妇女在华美艳丽的内衣裙之外,罩上透明宽松的长纱袍,披帛飘曳,酥胸半露,那份自信、率真和坦然让今天的人也赞叹不已。在唐代由前期转向后期的过程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六朝美学》所言:“原来那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激情,渐渐被老成持重,忧患重重的顾虑所取代,先前那种能动的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与感受渐渐地转变为被动的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感受与体验,从而使审美中那种大刀阔斧,直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朦胧的阴柔之韵。”这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
(4)宋朝时期。宋人受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淳朴淡雅之美。尤其是南宋以后,肌肤若隐若现的薄纱衣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紧密掩住脖颈的高领上衣,外面罩长袍,长袍外还要穿件“襦”,层层包裹,足见“理”之严厉。女人的天性被抹杀,披帛更是从宋朝女子肩上飞到壁画上去了。
(5)明朝时期。明代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重装饰。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于专制,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因此,明朝在服装上盛行绣吉祥图案。此外,明代中期南方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再到图案都追求精致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
到了清朝末期,西方文化逐渐东进,留学生脱长袍马褂,换西装革履,也都与当时社会审美意识形态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2.现代服饰的审美
现代服饰不仅应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舒适,还应该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审美价值,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人体本身具有美的因素,但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服饰就是要衬托人体的美,或者强化人体的美感,同时修饰其不足。因此,服饰款式的审美与色彩的审美就成为服饰审美的两个最基本的内容。
(1)服饰款式的审美。现代服饰的款式有成千上万种,但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一是表现人的形体曲线美的紧身型;二是传递人的气度风雅美的夸张型;三是表达人的原生形态美的暴露型。例如,生活中的健美衣裤、针织紧身衣裤、直筒裙、旗袍、牛仔衣裤等,都是紧身型的服饰。而生活中的短裤、超短裙、比基尼泳装以及露肩、露臂、露肚或露背等不同程度袒露人体某些部位的服装,则属于暴露型的服饰。至于夸张型的服饰则比比皆是了。那么,选择哪种款式的着装更能展示自己的身体美并掩饰自己的某些身体缺陷呢?这就必须把自己身体各个部位的比例关系与着装后的比例关系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去把握。不但要考虑个人体型是丰腴、苗条、修长还是矮小,还要考虑上下身比例、四肢与躯干的比例等。只有把握住了自己身体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才能选好各种比例关系的着装,亦才能恰到好处地传递着装的美和体型的美,抑或让着装来掩饰体型的不足之处,达到服装穿起来既得体又漂亮的目的。例如,胖体形的人应选择直身、宽松的着装,如直身连衣裙、半长外套、直身长大衣等;瘦体形的人应选择造型精巧、有特点(如夸张肩部)、有较多装饰的着装。
(2)服饰色彩的审美。服饰色彩是人们着装美的关键。服装穿着在人们的身上,其色彩所给予人们的感觉最直接,印象最深刻。如果服饰色彩不协调,便会影响到整个穿着效果。所谓服饰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服饰本身的色彩搭配是否协调;二是指服饰的整体色调与穿着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关于服饰本身的色彩搭配,前面已做了介绍。服饰色彩的审美更强调服饰色彩与穿着者肤色的搭配与协调。中国人大多是黄色人种,但同是黄皮肤,有的偏于白皙,有的偏于黝黑,有的白里透红,有的黑里泛橙。人的肤色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下也是不同的。所以,人体着装应随之而搭配。搭配的色彩美可大致分为“和美”和“悖美”两个范畴。“和美”就是“和谐美”,它是中华民族古典美学与艺术的最根本的传统特征,也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服饰审美。而“悖美”是指“对比美”。它在我国古典审美思想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尤其体现在宫廷或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中。一般来说,肤色白皙的人穿上浅色服装即产生“和美”,穿上深色服装即产生“悖美”;反之亦然。
美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只有将客观的东西经过主观的再创作,达到“物我神交”、“形神合一”时,才会产生出真正的美感来。所以,服饰之美是无定论的。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思想,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审美情趣。
(二)服饰与礼制
“礼”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集霓裳、锦衣、礼道予一体,反映着人们的身份地位、等级差别、心理习尚,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也正因如此,在有些时代里,服饰的作用远远超越了服饰自身的实用功能,已成为一种礼仪、标志、制度的体现,从而被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成为了一种精神文化形式的符号。
中国传统文化是礼制文化,是以礼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它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渗透到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的礼制文化也可以从生活方式上得到显现,服饰就是最为突出的文化载体,成为中国礼制社会的一种标志。服饰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服饰的礼制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包括中国古代服饰制度文化和中国现代服饰礼仪文化。
1.中国古代服饰制度文化
在历史上,世界各国都对服饰的穿用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它体现了国家对服饰制式的统治,规范了社会不同阶层特定的服饰要求。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对服饰有着严格的礼法制度约束,服饰的等级之别十分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统治者“贵贱之别,望而知之”的目标。
受我国礼制严格约束的社会风尚,渗透出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即使庶民腰缠万贯,按礼法规定,也不能穿不该穿的服饰,不能恃富越制。礼制就是这样层层地维护特权,防范特权外溢。《周礼》、《礼仪》、《礼记》中都记载了这些等级森严的服饰礼仪制度。
我国古代服饰制度,大约萌芽于夏商时期,到周朝达到了一个高峰。《周易•系辞》中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意思是说,尊卑等级按衣冠服饰做出区别之后,大家在各自的等级不安分守己,天下才不会大乱。唐代,冠服制度正式确立,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必须穿着不同的服饰。随着封建专制的不断强化,甚至连服饰颜色也有了等级之别。我国古代服饰制度,不仅对人们衣服、鞋帽的样式、颜色、图案等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而且对人们所佩戴的饰物、装束用腰带等也有着相应的等级规定。
古代服饰制度文化作为中国服饰精神文化的内容之一,是与礼制文化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它的形成、确立与发展都同中国古代礼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中国现代服饰礼仪文化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服饰礼仪是礼仪的一种表现形式。服饰礼仪文化既是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服饰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服饰的选择、穿用和搭配,常常反映了人们文化素质之高低和审美情趣之雅俗。从礼仪对服饰的要求来说,在任何场合的人际交往中,个人的着装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也就是说,服饰礼仪要求:一方面,服饰与着装者之间、服饰彼此之间、色彩之间必须统一和谐调,以表现出着装者良好的仪表、素养和风度;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着装者必须注意遵从不同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规范的要求,即着装打扮应遵循TPO原则(见表11—3)。TPO是英文中的时间(Time)、地点(Place)、场合(Occasion)这三个词的缩写,意思是指服饰的穿着及其搭配必须适应时间、地点和场合的规范要求。
(1)时间。时间是指人们着装的时间,包括早、中、晚和季节等。例如,不同时段的着装规则对女士相当重要,女士的着装一般会随时间而变换。白天工作时,女士应穿着正式套装,以体现职业性;晚上出席宴会,就需多加一些修饰;回家后,一般则穿着居家服。
(2)地点。地点是指人们着装所处的地点,人在生活中要经常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从而需要有相应的服装来适合不同的环境要求。例如,在自己家,可以穿着舒适但整洁的休闲服;在工作单位,则需要穿职业套装;在外出时,要顾及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习惯来着装。
(3)场合。场合是指要考虑到不同场所中人们着装的爱好与需要以及一定场合中礼仪和习俗的要求。衣着要与场合协调。与顾客会谈、参加正式会议等,衣着应庄重考究。
(三)服饰与民俗
民俗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服饰又是民俗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服饰文化既是一种民俗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是我国各个民族服饰文化的总称。我国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是由于一方面各民族之间有着共同的地理环境,同居一地构成了重要的民族地缘关系,形成了各民族之间长期共存的外部空间联系,以及各民一族风情习俗、传统文化上相互间的互容与互补;另一方面,各民族在生存空间、地理环境。人文文化、审美情趣、风情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又存在着较大差异的缘故。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是由汉族服饰文化及众多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共同组成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的合作与相互尊重创造了既复杂又特殊的文化体系,形成了各民族服饰既各具特色,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风格。中华民族服饰无论在形式、内容、创意、工艺制作上都有许多独特的文化特点,以其丰富的色彩,独特的造型,精湛的织、绣、染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世界。
正是由于各个民族特别是众多的少数民族在其服饰上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质,才使得我国的服饰文化充满了民族和民俗文化韵味,并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方式保存了下来,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为了能够更具体地理解上述内容,我们选取以下几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服饰与民俗的实例,进行必要的说明。
1.藏族的服饰与民俗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藏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上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蕴涵其问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都可成为研究藏族文化的宝贵资料(见图11—11)。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谓“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区域的藏民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相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材料缝制,宽体长身,用衣带束于腰间。
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可抵御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为光皮,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护身符等。这些既是他们生活的用具,也是装饰和财富的体现。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藏北牧人们的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拉萨地区气候宜人,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区的装束以严整规范著称。拉萨地区的女子以毛料或布帛制作短袖夏装,内穿藏式衬衫,已婚妇女腰间围有各色毛线或丝线织成的彩色帮典。冬季穿羔皮长袖藏装,头戴“杨夏帽”。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制成的袍子,内穿藏式衬衫,头戴礼帽,脚蹬皮靴。在过去,贵族服装从样式看,与普通藏袍没有大的区别,但质地和花纹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从服饰上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
2.傣族服饰与民
俗傣族妇女一般身材苗条,亭亭玉立,清纯娇美,仪态万方,素有“金孔雀”的美称。族文化的宝贵资料(见图11—11)。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谓“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区域的藏民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相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材料缝制,宽体长身,用衣带束于腰间。
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可抵御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为光皮,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护身符等。这些既是他们生活的用具,也是装饰和财富的体现。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藏北牧人们的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拉萨地区气候宜人,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区的装束以严整规范著称。拉萨地区的女子以毛料或布帛制作短袖夏装,内穿藏式衬衫,已婚妇女腰间围有各色毛线或丝线织成的彩色帮典。冬季穿羔皮长袖藏装,头戴“杨夏帽”。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制成的袍子,内穿藏式衬衫,头戴礼帽,脚蹬皮靴。在过去,贵族服装从样式看,与普通藏袍没有大的区别,但质地和花纹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从服饰上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
2.傣族服饰与民俗
傣族妇女一般身材苗条,亭亭玉立,清纯娇美,仪态万方,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喜欢穿着窄袖短衣和筒裙,以充分展示其修长苗条的身材(见图11—12)。傣族妇女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筒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筒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用的布料轻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苗族服饰与民俗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见图1l一13)。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最为常见,在各民族首饰中苗族的银饰首屈一指。
苗族崇尚牛,认为牛是天外之物,它为造福人类才降至人间,助民耕田,故以牛为其图腾。在苗族服饰中,常常可以见到牛的图案形象。苗族姑娘头上的装饰也是各式银角,木梳也有牛角的象征。苗族妇女衣饰中还有很多的表现牛的形象的刺绣。
4.土家族服饰与民俗
土家族服饰不像苗族那样穿金戴银,而是更接近生活、更实用。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妇女则多为青丝帕或自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
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7至11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妇女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挂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未出阁少女穿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妇女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桃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据大文豪沈从文考证,八幅罗裙是正宗土家装。
5.仫佬族服饰与民俗
仫佬族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包括在百越民族共同体之中。晋代以后,便以“伶”、“僚”等泛称出现于我国历史上。宋、元以后,又相继以“穆佬”、“木佬”、“木娄”、“姆佬”等名称出现。建国后方定此名。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山峦起伏、竹木苍翠的广西中北部地区,世代传承农耕生活,以种植水稻著称。
仫佬族崇尚深青色,服饰朴素无华,在六七十年前一直保持着古代僚人的特点。如妇女上衣很短,仅及腰,袖背上全部绣上鳞状花纹。下穿无褶筒裙,脚上穿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
现在,仫佬族妇女一般穿大襟上衣、长裤(见图II一14)。老年妇女喜欢用青布包头,腰上扎着绣着精美花纹图案的围裙。据史料记载,清代的仫佬族妇女还有穿筒裙的习俗。近代仫佬族与当地汉族、壮族服饰差别不大。饰有银耳环、手镯、戒指等物。而仫佬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长裤,头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老年人穿琵琶襟上衣,戴硬壳平顶碗帽。
仫佬族的服装面料都是自纺、自织、自染的蓝靛土布,被视为珍贵布料。姑娘们的“送嫁衣”和老年人的“防老衣”都用这种布料做成。姑娘们还用它做成“同年鞋”,作为“走坡”时送给情人的定情物。
6.羌族服饰与民俗
羌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现聚居在四川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
羌族的服饰既朴素又华丽,男人喜用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无袖的羊皮褂子,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上面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他们也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
羌族妇女喜欢包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缠绣有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她们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她们爱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着梅花形银饰,腰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见图11—15)。她们也喜欢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有椭圆形的“色吴”,上有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求佑福增寿。
靠近汉族区和城镇附近的羌族男女,受汉族服饰影响,多着汉装,节假日才穿上本民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