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服饰的物质文化

服饰的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在服饰实践中所创造的服饰面料、服饰结构与样式、服饰的色彩、加工技术(手工、机械化或智能化技术)、实用功能等文化成果。服饰的物质文化是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代的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反映,展现了服饰生产的科技含量和人类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的经验和知识。服饰的物质文化也是服饰的精神文化形成的基础。正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所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一)服饰类型

现代服饰的种类很多。从文化研究角度考虑,可以依据服饰的形态造型、穿着位置、使用目的(用途)等分类标志,对服饰加以分类。

1.根据基本形态分类

依据基本形态与造型结构进行分类,服饰可细分为体形型、样式型和混合型三种。

(1)体形型。体形型服饰是根据人体形状、结构而设计制作的服饰,它起源于寒带地区。这类服饰的一般穿着形式分为上装与下装两部分。上装与人体胸围、项颈、手臂的形态相适应;下装则符合于腰、臀、腿的形状,以裤型、裙型为主。体形型服饰的裁剪、缝制较为严谨,注重服装的轮廓造型和主体效果。西服类就是体形型服饰的代表。

(2)样式型。样式型服饰是以宽松、舒展的形式将衣料覆盖在人体上,是起源于热带地区的服饰样式。它不拘泥于人体的形态,较为自由随意,裁剪与缝制工艺以简单的平面效果为主。

(3)混合型。混合型结构的服饰是寒带体形型和热带样式型混合的形式,兼有两者的特点,剪裁采用简单的平面结构,但以人体为中心,基本的形态为长方形,如中国旗袍、日本和服等均属混合型服饰。

2.根据穿着位置分类

根据人们穿着的位置序列或层次,可以将服饰分为内衣、外衣和外套三大类。内衣指直接贴体穿着的衣服,它紧贴人体,起着护体、保暖、整形的作用。外衣通常泛指穿在内衣外面的衣服。外套穿在外衣的外面,如各种大衣、风雨衣、短外套等。

3.根据使用目的分类

按人们的使用目的分类,服饰可分为日常用装、职业用装、运动服、劳保服等。日常用装包括人们日常穿用的便装、休闲装以及在家休息或做家务时穿的生活装等。职业用装通常是指人们上班时的正式着装。运动服包括职业运动服和业余运动服。劳保服是指生产工人穿着的劳动服或专用防护服。

(二)服饰材料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以兽皮、树叶、羽毛作为衣服面料,以石头、贝壳作为服饰配件。随着纺织科技的发展,人们不但能把棉花、蚕丝、羊毛等天然纤维织成服饰面料,还合成了大自然中没有的合成纤维,织成性能优良的各种服饰面料。

1.服饰材料的变迁

服饰材料是服饰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服饰物质文化,首先应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服饰材料的变迁过程。

(1)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自然界的物质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人们在夏天拣取树叶遮蔽阳光,冬天则用兽皮来掩盖身体和保暖。当时还没有绳、线,原始人可能是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左右)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其中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由石、骨、贝、牙等制成的装饰品。这证实当时人类已能利用兽皮一类的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驭。

(2)奴隶社会。这段时期已经出现了初步的社会分工,“男耕女织”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代表I生意义。随着纺织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服饰材料出现了人工织造的布帛,服饰材料生产有了质的飞跃。商代服饰材料已有皮、革、丝、麻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商代的人们已能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的几何纹锦等。

(3)封建社会。在我国战国时期,齐、鲁一带成为丝绸生产的中心地区,产品行销各地,故齐国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当地出产的锦有美锦、文锦、重锦等,而质薄精细的丝绸则有“齐纨鲁缟”的美名。

到了秦汉时期,服饰材料的种类已经十分繁多,有锦、绫、罗、纱、绢、缟、布、帛、麻等,棉花是很晚才从印度传入我国的,由于种棉比种麻方便,产量高、加工简便,因而得以迅速发展。之后,服饰材料不断发展,一直延续到清代。

(4)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服饰材料的发展进人了新时代。20世纪初,人类首次以化学方法利用天然物质生产出人造纤维,即英国生产的粘胶长丝、粘胶短纤维。随后人类又首次利用非纤维物质化学合成了合成纤维。1938年美国宣布尼龙纤维诞生,1950年开始生产腈纶,1953年生产涤纶,1956年又合成出了弹力纤维。为了克服上述化学纤维某些性能的不足,人们运用高新科技手段,通过对纤维改变组分,物理改形、化学改性以及采用新材料(甲壳质、陶瓷纤维、微元生化纤维、莱卡纤维、碳纤维、芳纶)等方法,使化学纤维性能得以改进并使新品种大量增加,同时又采用了物理和化学的新型整理方法,从而使服饰材料具有防水透湿、隔热保温、吸汗透气、阻燃、防蛀、防霉、保健、抗菌、抗熔融,以及防臭、抗静电、防污等新的功能。

2.服饰及其材料的实用功能

(1)吸湿功能。吸湿功能是服饰及其材料的基本功能之一,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可以及时吸附人体排出的汗液,调节体温,使人在穿着时感到舒适。在实际使用时,内衣及其材料的吸湿功能应明显的强于外衣及其材料。

(2)保温功能。保温功能也是服饰及其材料的基本功能之一。纺织纤维中所含的静止空气越多,保温性能就越强;质地疏松的织物比质地紧密的织物保温性强;天然纤维比化学纤维的保温性好。

(3)弹性和强度。弹性是指服饰及其材料受外力作甩变形后能恢复原状的能力。通常,涤纶、羊毛等纤维及其织物的弹性较好,恢复原状的能力也较强,只是羊毛及其织物在湿态下恢复原状的能力明显减弱。强度是指服饰及其材料使用时的坚牢程度。一般来说,合成纤维及其织物的强度要比天然纤维及其织物的强度大,耐用性好。

(4)透气功能。透气功能是服饰及其材料调节人体着装舒适感的功能,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透气功能的强弱,取决于服饰及其材料组织的密度、厚度及其表面形状。

服饰及其材料还有许多其他的实用功能,我们已在本书第三章第二节做了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三)服饰样式

1.服饰样式的历史演变

从我国古代的传统服饰向今天的流行服饰的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都对服饰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最为显著的代表就是,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代表性服饰样式。

2.服饰样式的中西交汇

各国文化包括服饰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发展,使得各国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甚至于语言表达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影响是相互的,是彼此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国近代服装样式的中西交汇很好地印证了上述观点。

(1)西方服饰中国化。中山装就是欧美西服中国化的典型代表。西服是一种“舶来品”,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19世纪欧洲出现的“拉翁基套装”可视为成形的西服。20世纪初,欧洲西服样式已实施标准化,穿法也有了明确的规范。怎样使西服平民化,同时尊重国人的穿着习惯,是推进西式服装中国化的关键。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从欧洲返回上海,在上海荣昌祥呢绒西服号定做西服,要求以西服为模本进行“中化”。现在中山装的原初样式,突出表现在关闭式的立领,五个纽扣直线排列均匀,上下左右四个明的衣袋,背有缝,腰节略加收拢,穿起来收腰挺胸,凝重干练。中山装成为中西文化合璧的成功产物。

(2)中国服饰西式化。旗袍是中国服饰西式化的典型代表(见图1l一10)。旗袍原是我国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到20世纪20年代初,汉族妇女也开始穿着。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它强调封建礼教下女性身体曲线毫不外露的规范。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扩大,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受欧美短裙的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其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旗袍的长度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以至于到了后来几乎无袖。过去的旗袍是不开衩的,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地在左边开了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高及膝部,直到大腿。20世纪30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渐收缩,随后女性身材的曲线也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有的成了无领旗袍。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旗袍成为一种中西服饰文化融合的亮点,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中日益受到青睐,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脱离原来的样式,变得经济便利、美观适体,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一道流动风景。

(四)服饰色彩

色彩是一种物理一生理现象,人眼所看到的色彩实质是物体对日光的反射光或透射光所产生的颜色感觉。我们通过色彩获得关于物体的一些信息。色彩的或“重”或“轻”,给予我们关于某种物体最初的感官形象。色彩最为突出的作用在于使我们所观察的物体从周围的环境中突出,并与其他的物体相区别。我们借助色彩的作用而获初觉,感知物体。

人们努力利用色彩去创造生活,并借助服饰这个载体来表现丰富的色彩。

1.色彩的分类

色彩分为原色、间色和复色。原色是指除本身固有色外,不能用其他颜色混合而成的三种色。通常所说的颜料中的三原色是指红、黄、蓝三种颜色。间色是指两种原色相调和后产生的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是橙色(红+黄)、绿色(黄+蓝)和紫色(蓝+红)。复色是指由一种间色和另一种原色混合而成的颜色,如黄+橙=黄橙,红+橙=红橙。

色彩还可以分成彩色和非彩色两类。黑、白、灰色都是非彩色,红、橙、黄、绿、蓝、紫色等,都是彩色。

2.色彩的属性

任何色彩的显示,实际上都是色光刺激人们的视觉神经而产生的感觉,我们把这种感觉称之为色觉。色相、明度和饱和度是色彩的三个特征,也是色觉的三个属性,通常将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称为“色彩三属性”。

(1)色相。色彩的最显著特征就是色相,也称色调。它是指色彩的相貌即种类,如红、橙、黄、绿、蓝、紫等。物体所呈现的色彩,取决于物体表面对光线中各种色光的吸收和反射性能。各种色相是由射人人眼中光线的光谱成分以及该光谱成分的波长所决定的。

(2)明度。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它决定于物体反射光的强弱程度。明度差别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同一色相的深浅变化,如粉红、大红、深红j;二是指不同色相的明度差别,在红、橙、黄、绿、蓝、紫六种标准色中,黄色明度最高,紫色明度最低,其余的处于中间。对于非彩色来说,白色明度最强,亮灰、中灰直至深灰明度逐渐降低,黑色明度最弱。色彩的明度通常用最明、明、中明、中、中暗、暗、最暗来区分。

(3)饱和度

饱和度,又称纯度,是指色彩的纯粹程度或者某一色相中所含彩色成分的多少。彩色成分含量越大,该色彩的纯度越高,反之则纯度越低。六种标准色相的纯度最高。标准色相中混入其他色彩,则混合色的纯度就降低。黑、灰、白色为非彩色,没有纯度,只有明度的区别。色彩纯度掌握适当,会使人感觉鲜明、生动、有力;纯度不足,则使人感觉色泽灰暗,贫乏无力;反之,纯度过高,又因色彩不协调造成刺激杂乱,易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

3.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服饰的色彩组合和搭配,实际上就是色彩的对比与调和问题。

(1)色彩的对比。对比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同一面积内,以表现其对照效果或差异的方法。通过色彩之间色相、明度和纯度差别的比较,可影响或加强各自的表现力,并产生新的色彩感觉。色彩的对比方法很多,主要有明度对比、纯度对比、类似色相对比等方法。明度对比,会使明色更明,暗色更暗,给人以明快、清晰和活泼感,但对比过强,会产生色彩生硬、不舒服的感觉。纯度对比,过低易产生单调、含混感,过高又会给人以生硬、杂乱感,只有适中,才能产生艳丽、生动、活泼的感觉。类似色相对比(如红与橙、黄与绿等)要比同一色相的不同明度、纯度的对比更明显、丰富,且有统一、和谐、雅致之感。此外,色彩的面积也会影响色彩的对比效果。对于服装这类色彩面积较大的服饰商品,由于面积较大而使刺激力提高,色彩对比以中等为宜。

(2)色彩的调和。调和是指色彩的调整与组合,即色彩配合的和谐与统一。调和与对比是色彩关系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前者强调色彩关系中的统一,后者强调色彩关系中的变化。如果只有统一而无变化,会造成单调、乏味、平淡,缺少美感;只有变化而无统一,就会因过分刺激而不和谐,同样难以获得美感。色彩的调和方法通常有同一调和法、类似调和法和对比调和法三种。同一调和是指同一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配合。类似调和是指色相、明度、纯度相近的色彩的配合。对比调和是指色相、明度、纯度等彼此相差较远的色彩之间的配合。服饰色彩的调和,除考虑色彩自身的配置关系外,还应注意色彩与服饰的性能特点、消费者的色彩爱好、环境的色调气氛、色彩所能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等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