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茶具文化

饮茶必须借助一定的器具——茶具来完成。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好茶只有配上好茶具,才会达到品茶的理想效果。茶具文化是和饮茶文化相伴而生的。

1.茶具的历史

我国关于茶具最早的文献记载始见于西汉王褒《僮约》中的“烹茶尽具”。当时的饮茶是采用烹煮的方法。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的“四器”也是指茶具,他将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器”。

茶具是专门用于煮茶、饮茶的器具。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捣碎饼茶,放在一些简单的器皿中,注入沸水,使用了最为原始的茶具。随着饮茶文化的普及,茶具文化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到了摩彼。在饮茶时,人们对茶具的要求也讲究起来。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岳瓷者青,青则益茶。”这就是说,用青釉碗盛装茶汤,可以使茶汤显得青绿。而后到了宋代,对茶具的要求更为精细,明代则增加了色泽的要求,清时期茶具文化又攀上新的高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茶具。茶具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

2.茶具的种类

不同的时代出现了不同的茶具,代表着不同时期茶文化的发展,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例如,陆羽在《茶经》中就总结了唐以前的烹饮茶具包括风炉、炭挝等共计24种之多。因此,了解茶具的种类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茶文化。不同茶具种类的出现,也是一个茶文化逐渐演进的过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件茶具当数瓷器、紫砂壶和玻璃杯,它们代表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瓷器茶具。秦汉时期,我国已经开始使用简陋的瓷器作为茶具。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朝时瓷器茶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与当时我国的瓷器文化发展有关。瓷器文化的高度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瓷器茶具的发展。到了元代,景德镇创制了青花瓷器,名闻天下,青花茶具也因此得到了世人的尊崇。古代的景德镇茶具比较简朴,品种很少。直到解放后,揉进了新材料、新工艺,丰富了装饰,瓷器茶具才获得了快速发展。

(2)紫砂壶。紫砂壶(见图11—3)属于陶瓷类茶具,因其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之处,故从瓷器茶具中脱颖而出,自成体系。据相关文献记载和迄今为止发现的实物,紫砂壶的出现不迟于唐朝,其使用也仅局限于茶壶。到了宋代,紫砂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和梅公仪尝茶》中写道:“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可见,当时紫砂壶已经开始应用。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客的喜欢,是因为其造型古朴别致而又实用,泡出的茶的品质胜过一般的茶具。除此以外,紫砂壶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用古朴典雅的紫砂壶泡上上品绿茶,显露出独特的文化情趣。

(3)玻璃茶具。玻璃茶具最初为宫廷茶具,而后逐渐进入民间。在1987年法门寺塔下地宫出土了一大套唐代宫廷使用的茶具,据铭文考证,这套茶具是供唐僖宗使用的宫廷茶具。在这套茶具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款琉璃茶托盏,通体呈淡黄色,光亮透明。到了现代社会,玻璃制作技术的发展以使玻璃茶具成为最为常见的茶具。

玻璃茶具用于泡茶具有独特的视觉之美,茶的形之美、色之艳尽显其中。用玻璃茶具冲泡绿茶时,芽叶的形状优美,茶汤色泽碧绿澄清,香茗美器,相映生辉。黄茶中的君山银针用透明玻璃杯冲泡,初始芽尖朝上,蒂头下垂而悬浮于水面,随后徐徐降落,竖立于杯底,最多升降可达三次,有“三起三落”之称,最后沉于杯底,历来为饮茶者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