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茶文化概述
茶文化是指以茶为载体,由茶的属性、功效、消费及其与外界的关联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茶文化是商品文化的组成部分。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传向全世界。茶文化内涵丰富,它涉及地理、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诸多人文文化领域。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直接影响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进步。同时,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也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本身的内涵。茶文化已成为融人不同国家、地域、阶层、民族文化的综合文化,成为世界的茶文化。
知识点2:茶的物质文化
提及茶文化,首先必须从茶文化的源头谈起,即以茶的有形物质属性为特征的文化,我们称之为茶的物质文化。它包括茶的种类、制作加工方法、品质品性等物质属性所形成的文化属性。
(一)茶的种类及其特征
日常所说的茶,是指从茶树上采摘的鲜嫩芽叶,经过加工最终而制成的干茶。茶树初产于我国的西南部,最初为野生乔木型树种,至今我国西南地区还有野生茶树生长。
它们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在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的影响下,而逐渐演化为不同形态、不同品种。通常所说的茶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以茶叶为代表的物质形态文化。
茶的加工工艺中也蕴含着文化特征,工艺上的差异,导致其所形成的茶的色、香、味、形等属性皆有不同。茶的分类一般也是以加工工艺作为分类标志的。同样的茶叶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其物质形态各异,从而具有不同的文化特性。茶一般可以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
1.基本茶类
基本茶类是指采用常规的加工工艺,其产品的色、香、味、形符合传统规范要求的茶。基本茶类都是以鲜叶(茶树的鲜叶、嫩芽和嫩枝)为原料,用不同的工艺加工而成。基本茶类以茶汤颜色作为分类标志,分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类。
(1)绿茶。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茶,其基本特征是绿叶清汤,属于不发酵茶。绿茶的加工工艺是鲜叶采摘后,经过高温杀青,然后经过揉捻、干燥后制成,但是其干燥和杀青的方式又存在不同。其干燥工艺有“炒青”、“烘青”、“晒青”、“蒸青”之别。揉捻后用锅炒干的称为炒青;用炭火烘干的称为烘青;日光晒干的称为晒青;鲜叶经高温蒸汽杀青,再揉捻、干燥的,称为蒸青。绿茶的外形一般有条形、针形、扁形、片形等多种形态。
绿茶尤其在意它的味、色、形,因而绿茶的制作,多采摘茶树的嫩芽精制而成。绿茶珍品又有所谓的“明前茶”和“雨前茶”之分。明前茶是以每年清明节前采摘的嫩芽制成,雨前茶是用每年谷雨节前采摘的嫩芽制成。传统的绿茶著名品种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信阳毛尖等。
(2)红茶。红茶的基本特征是红汤红叶。其干茶色泽偏深,红中带乌黑,属于全发酵者毛红茶的加工工艺是鲜叶茎采摘后不用高温杀青,而是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待其叶变红后再进行干燥。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红茶可分为小种红茶、功夫红茶和红碎茶三种。小种红茶采用松柴明火加温萎凋熏干,因而干茶具有特殊的松香味。功夫茶是以红条茶为原料精制而成。红碎茶是以揉切代替揉捻,将茶叶切碎后再经过发酵、干燥制成。
红茶起源于我国,尤其是功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和传统出口商品。红碎茶是由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在仿效我国红茶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红碎茶在我国发展较晚,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开始试制。我国较为著名的红茶品种有祁红、滇红、宁红等。
(3)青茶,又称乌龙茶。其基本特征是干茶色泽青褐,汤色黄红,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醇,属半发酵茶。加工工艺是鲜叶采摘后经过晒青,反复数次摇青,叶片碰撞磨损,部分物质流出发酵变红,然后经高温锅炒、揉捻、干燥而成。其口味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三红七绿,既有红茶的浓鲜,又有绿茶的清香,因此又有“绿叶红镶边”的美称。
乌龙茶因其茶树品种的差异而形成各自独特的风味,尤其产地对其品质影响最大。因此,根据其产地可以分为闽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和台湾乌龙茶。我国较为著名的乌龙茶品种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水仙、冻顶乌龙等。
(4)黄茶。黄茶的基本特征是叶色黄、汤色杏黄明净、叶底黄,香味清悦醇和,属轻发酵茶。加工工艺是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后,堆积闷黄,再炒,再堆积闷黄,然后烘焙干燥。根据鲜叶原料的嫩度和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芽茶以单芽或一芽一叶为原料制成;黄小茶以一芽一二叶为原料制成;黄大茶以一芽多叶为原料制成。我国较为著名的黄茶品种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黄小茶有北港毛尖、霍山黄芽等。
(5)白茶。白茶是我国的特产,主要产于福建、广东等地。白茶的基本特征是干茶披满白毫,毫香重、毫味显,如银似雪,十分素雅。茶叶冲泡后,芽叶完整而舒展,汤色浅淡,味鲜醇,属轻发酵茶。加工工艺是萎凋、晒干或烘干。根据鲜叶原料的采摘嫩度和茶树品种,又分为白芽茶和白叶茶。白茶味温性凉,具有退热降火、健胃提神之功效,一般在盛夏酷暑时节饮用。我国较为著名的白茶品种有白牡丹、贡眉、白毫银针等。
(6)黑茶。黑茶主要产自湖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黑茶的基本特征为香味醇和、汤色深、橙黄带红,属后发酵茶。加工工艺是以粗老的芽叶为原料,一般采用一芽五六叶,高温杀青、揉捻、堆积做色,长时间发酵。黑茶主要用作紧压茶的原料,可精制压制成砖茶。我国较为著名的黑茶品种有普洱茶、六堡茶、湖北老青茶等。
2.再加工茶类
再加工茶类是以基本茶类的茶叶为原料,经再加工而形成的茶叶产品,根据加工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保健茶。它们的特性、加工工艺及其代表品种列于表11—1中。
(二)茶的品质鉴赏
饮茶不仅限于茶的品尝,更重要的在于饮出其中的文化,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能分辨出茶的等级高低、品质优次。茶的鉴赏是茶文化的内容之一。茶的品质鉴赏,要围绕茶的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等五个方面来进行。
1.外形
不同品种的茶,经过不同的工艺加工,在其外形上必然会有所不同。例如,西湖龙井扁平,洞庭碧螺春呈螺旋状等。通过对茶外形的鉴赏,可以判定茶的品种、原料、工艺等属性。对茶的外形评价,主要考察嫩度、条形、色泽和净度四项。一般而言,嫩度越高,条形越均匀,色泽越油润,净度越高,则茶的品质越高。
2.香气
香气的优劣直接决定茶的品质。香气的评定主要依靠嗅觉,因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一般说来,香气浓而纯正,清爽而持久的茶品质较高。
3.汤色
品茶的第一步是观其汤色。一杯色泽鲜明、清澈明亮、晶莹剔透的茶汤能给品茶者一种美的享受。对茶汤的评价主要考察色泽、明亮度和浑浊度三个方面。上好的茶泡出来的茶汤,无论是什么颜色,均应通透清澈,人口苦中带甘,留香持久。
4.滋味
茶的滋味直接决定茶叶品质的好坏。评价茶的滋味要视其不同品种选定不同的考核项目,例如,绿茶要求醇、厚、鲜,而红碎茶则要求浓、强、鲜。一般来说,品质好的茶叶冲泡出来的滋味都是特色鲜明的。
5.叶底
叶底是指滤去茶汤后留在杯中的茶渣。通过查看叶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茶叶形状的复原,看出茶叶的嫩度、形态、加工工艺和匀度等。茶叶的色、香、味有时也直接反映在叶底的情况中,因此,可以通过叶底来评定茶的品质。
(三)茶的功效
茶是世界公认的营养保健饮料,很多国家的人把茶作为首选饮料。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发现了茶的解渴、治病、强身功效。饮茶不仅能够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而且还能够预防疾病。
1.茶的营养功能
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很丰富,根据现代科学分析,茶叶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三大类:
(1)维生素。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其他植物相比较,茶叶含量最丰富的是维生素C。一般每百克茶叶含有100~150毫克的维生素,这些维生素较易溶解于茶汤中,能被人体充分吸收。因此,喝茶能够为人体提供一定量的维生素,使人体获得营养补充。
(2)矿物质。茶叶中的矿物质成分占其干重的3.5%一7%,钾盐和磷酸盐等主要成分,分别占到总矿物质含量的50%和15%左右。除此之外,茶叶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大多数矿物质能够溶于水,并为人体所吸收。
(3)人体新陈代谢的三大营养物质。茶叶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类脂三大营养物质。其中,蛋白质的含量约占干重的20%左右。茶叶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单糖、双糖和多糖,还含有杂多糖和果胶物质。此外,茶叶中还含有少量的类脂,主要有磷脂、硫脂、糖脂和甘油三酯,其含量为干重的2%~3%。
2.茶的疗效作用
茶最早是用作药材,对茶的利用也是从其药用价值开始的,然后逐渐向其他的使用价值延伸。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茶叶具有防治疾病、增进身体健康的作用。唐代著名医书《千金方》中记载,茶能“治卒闲痛如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茶的主要药用功效有以下几种:
(1)防癌作用。中外茶学和医学学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绿茶具有防癌、抗突变的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对100余种中草药进行抗癌筛选,结果表明绿茶的作用最强。绿茶中的茶多酚,特别是儿茶素类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癌效果。
(2)助消化作用。茶中的咖啡碱和儿茶素类成分能使消化道松弛,因此有助于消化,可预防消化疾病的发生。而且,茶还具有吸收部分对人体有害物质的能力,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体对胃、肾、肝脏等内消化器官实行净化。
(3)美容功能。茶是美容佳品,如果能充分利用茶中所含营养物质的药理作用,就能够起到抗皱、润肤、养颜、生发、降脂等功效。儿茶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其抗衰老作用高于维生素c和E,故经常饮用能够起到防皱抗衰的作用。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对人体内的脂肪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促进脂类化合物的排泄。因此,饮茶能够去脂减肥,使人不易发胖。除此之外,茶中含有多种促进头发生长及止痒的物质,可以起到保护头发的作用。用浓茶汁洗发,会使头发乌黑亮泽,富有弹性。
除了以上所谈及的功效以外,曾有学者总结出了茶的13种疗效功能:养生、健美、提神、健脑、消食、利尿、明目、解毒、镇痛、固齿、活血、抗辐射和抗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