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站布置图应满足下列一些基本要求:

1. 根据设计期客运量的要求,正确确定旅客列车到发线的数量及有效长,合理布置正线、机走线、站台及其它各项设备的位置。

2. 根据客运站的布置图类型,保证咽喉区必要的平行作业数量,使咽喉布置紧凑,进路灵活机动。

3. 根据站房的设计规模,合理布置站房、站台和跨线设备,保证进站旅客流线与出站旅客流线分开,行包流线与旅客流线分开,尽量减少旅客上、下车的走行距离,方便旅客乘车。

客运站的布置图按线路配置的不同分为通过式、尽端式和混合式三种。

一、通过式客运站布置图

通过式客运站,如图6-1-3-1 所示,其全部旅客列车到发线为贯通式,设有两个咽喉区,站房在正线一侧,高架候车室为跨越式,基本站台与中间站台用地道相联,客运站与客车整备所和机务段纵列布置。如图6-1-3-1( a ) 为整备所和机务段布置在正线一侧,图6-1-3-1( b ) 为整备所和机务段布置在两正线之间。

图6-1-3-1 通过式客运站布置图

通过式客运站的优点是车站有两个咽喉区,能分别办理接发车作业,减少旅客列车到发线与车底取送和机车出入段之间的交叉干扰,通过能力大,运营条件好;通过式旅客列车到发线能接入和通过较多方向的列车,除折角列车外,不必变更列车运行方向,到发线使用机动灵活,互换性大;便于设计为跨线式高架候车室,便于组织旅客进出站,缩短旅客进出站走行距离;旅客进出站与行包搬运流线交叉干扰少。

通过式客运站的特点是与城市干扰大,由于有两个咽喉区,站坪较尽端式长,占用城市用地要多。

由于通过式客运站的优点较多,因此新建客运站应按通过式图形设计。

二、尽端式客运站布置图

尽端式客运站,如图6-1-3-2 所示,其全部旅客列车到发线为尽端式,站房设在到发线一端或一侧,中间站台用分配站台相连接,机务段和客车整备所与客运站纵列布置。

尽端式客运站的优点是车站容易伸入市区中心,旅客出行乘车方便,可缩短出行时间;与城市道路交叉干扰少;站坪较短,占地少;旅客出入站不必跨越线路。它的缺点较多,主要有:车站作业集中在一端咽喉区进行,进路交叉干扰大,车站通过能力小;对通过列车的换挂机车和变更运行方向等作业均不方便;列车进站速度低,占用咽喉时间长;旅客进、出站和行包搬运都要经过靠近站房一端的分配站台,人流与行包流相互交叉;旅客进、出站走行距离长。

由于尽端式客运站存在的缺点较多,故新建客运站一般不予采用。只有在以始发、终到旅客列车为主的客运站,当采用通过式客运站将引起巨大工程或当地条件不允许时,方可采用。

三、混合式客运站布置图

混合式客运站布置图的特点是一部份线路为贯通式,另一部分线路为尽端式,如图6-1-3-3 所示。贯通式线路供接发长途旅客列车用,尽端式线路供接发市郊旅客列车用。这种布置图的优点是当车站衔接的某一方向市郊列车较多时,设置部分有效长较短的尽端式线路,可节省投资和用地;市郊旅客与长途旅客进、出站流线互不干扰。其缺点是到发线互换性差,使用不灵活;在市郊旅客列车进、出站咽喉区时,市郊与长途旅客列车产生到、发交叉;当二者共用整备所时,又产生市郊车底取送与长途旅客列车的到达交叉。因此,仅在改、扩建既有客运站且有充分依据时,方可采用混合式客运站布置图。

图6-1-3-3 混合式客运站布置图

在混合式客运站上,为了方便地接发市郊列车,尽端式线路应设在市郊列车到、发较多的一端,并与客车整备所有便捷的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