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驼峰调车的作业特点
调车驼峰是编组站的重要技术设备,它对提高调车作业效率,增进编组站的改编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调车驼峰,就是在编组场头部建一高于调车场平面的土丘,其断面形状类似于单峰骆驼的峰,故此得名。
驼峰调车与上述方法不同,其特点是:
1.解体车列被推上峰顶后,摘钩的车辆主要依靠本身的重力,向编组线自行溜放;
2.在保证前后两钩车有适当距离情况下,溜放可以连续进行。
自峰顶每次溜放的一组车辆叫“车组”或“钩车”,每一钩车可能由一节或几节去向相同的车辆组成。车组溜放时所经过的进路叫溜放进路,溜放进路上的对向道岔叫分路道岔,用它控制各钩车溜向不同的调车股道。
驼峰上溜放车辆是连续进行的,因此,在溜放行程上前后钩车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隔,以便转换分路道岔。前行车组的后钩与后行车组前钩之间的距离,称为溜放“钩距”。显然,缩小溜放钩距可以提高驼峰的解体效率;但钩距过小,将造成分路道岔来不及转换,致使后钩车溜入前一钩车的股道,出现两钩车变一钩的现象。这种情况叫“中途连挂”(追钩)。后一钩车因溜错股道,叫作“外路车”。
二、驼峰的平面与纵断面
(一)驼峰结构的一般概念
在纵列式编组站,调车驼峰设于到达场与调车场相联接的咽喉处,它由推送部分、溜放部分和峰顶平台等组成。下面介绍关于驼峰结构的几个概念。
1.推送部分—由到达场中部到驼峰峰顶间的线路区段,叫作驼峰的推送部分。
2. 计算停车点—调车场各股道警冲标内方100m处的点,叫作计算停车点,简称计算点。计算点是为进行驼峰设计而人为规定的。对简易驼峰来说,其计算点则规定为警冲标内方50m处。
3. 溜放部分—由驼峰峰顶到调车场计算点之间的区段,叫溜放部分。
4. 峰顶平台—推送部分与溜放部分之间的平坦地段,叫峰顶平台。它位于驼峰的最高处,并通过两条竖曲线将两个不同方向的反坡(指压钩坡与加速坡)联接起来。这样既可保证驼峰的必要高度,又可防止车辆经过峰顶时折断车钩。峰顶平台的长度取决于车辆的构造情况和压钩坡的陡度,一般10m左右。
5. 驼峰高度—峰顶与调车场难行线计算点的高度差,叫作驼峰高度,简称峰高。驼峰高度应保证在最不利条件下(低温、顶风),难行车能以规定的初速(5km/h)自由溜放至难行线的计算点。
6. 难行线—钩车溜向不同股道,所耗的能量不同。这是由于各条线路所经过的道岔数目和曲线转角不同造成的。因而线路有难行线和易行线之分。能耗最大(即阻力最大的)线路叫难行线。能耗最小的线路叫易行线。
7. 难行车—在相同气候条件下向同一调车线溜放时,由于车型及载重情况不同,所耗能量不同,因而车辆有难行车与易行车之分。
(二)驼蜂调车场的平面布置
由推送线和溜放线组成了调车场的进口咽喉,也叫调车场的头部,列车的解体作业就在这里进行。为了提高驼峰的解体作业效率和降低工程造价,对调车场头部的平面布置提出以下要求:
1.使峰顶到最远计算点间的距离尽量缩短。这样不仅可缩短车辆的溜放行程,提高解体作业效率,而且可减少占地面积,降低驼峰的修建工程费用;
2.车辆自峰顶向调车场各股道计算点溜放时,其溜放行程和所受之总阻力(包括基本阻力、风阻力、道岔阻力和曲线阻力)应差别不大。这样可使驼峰高度设计适当,不致过高,从而可减少制动设备数量;
3.合理确定制动位置,以减少减速器的数量;
4.尽可能地少铺设短轨和避免反向曲线,以减少车辆的溜放阻力。
根据上述要求,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为缩短峰顶至计算点间的距离,尽量采用6号或6.5号单式对称道岔或三开道岔。
2.调车场采用对称配列的扇形车场,股道采用线束形布置,每个线束可包括6~8股道。
3.车辆减速器应设于线路的直线段上,并且在其前后也各应有一段直线。
4.为保证解体作业的连续溜放,应合理选定峰顶至第1分路道岔间的距离。
5.调车驼峰应根据改编作业量的大小、调车场股道的数量来确定推送线和溜放线的数目。
6.为停放禁止由驼峰溜放的车辆(如装有危险品的车辆或超过减速器限界的车辆),在推送线上靠近峰顶的地方,应铺设禁溜车停留线(简称禁溜线)。
7.在禁溜线附近尚应设有迂回线,它绕过驼峰直接与调车场最外侧的线路联接,以便由峰顶将禁溜车送至调车场。
(三)驼峰的纵断面
选择纵断面应注意以下各点
1.推送部分
推送部分的坡度应保证:
⑴由一台调车机车进行推峰作业时,将最重车列推至峰顶停车后,能再度起动;
⑵推峰解体的车辆,靠近峰顶时车钩能够压紧,以便摘钩。
根据以上要求,推送部分一般均设两个坡段:
①推送坡—坡度较缓,一般不大于2.5‰;②压钩坡-坡度应不小于5‰,其长度应不小于50m,以保证车钩压紧便于摘钩。但最陡不应大于15‰,以防车辆越过峰顶时车钩折断。
2.溜放部分
⑴加速坡:它是溜放部分中坡度最陡的一段。其设置目的有二:①加速钩车的溜放速度,提高解体作业效率;②保证在不利的溜放顺序下,前后钩车在第1分路道岔处有足够的时隔。根据上述两点,加速坡应越陡越好,但一般不宜大于50‰。此外,设计加速坡时尚应考虑减速器的安全进口速度;
⑵中间坡:位于加速坡之后的一个坡段叫中间坡(也叫制动坡),第Ⅰ制动位(也叫间隔制动位)即装于中间坡的起点。其坡度不应小于9‰,以保证难行车因制动停车后,能够自行起动。一般为9‰~12‰之间。
⑶道岔区坡:中间坡之后为道岔区坡,其坡度应保证:在有利的条件下(高温、顺风)溜放的最易行车,经下部制动位制动后,继续溜向调车场的计算点而不致再加速。其坡度一般采用1‰~3‰。
⑷编组线坡:调车场的每条编组线,在其三分之二的长度内,顺溜车方向应有不大于1.5‰的下坡,使车辆能够克服运行阻力以安全连挂速度(1.4m/s)溜至预定地点。
三、调车驼峰控制技术设备简介
㈠调车驼峰的分类
调车驼峰按其控制技术装备不同大致可分为:
⒈非机械化驼峰—采用铁鞋或手闸作为调速设备,分路道岔则采用自动集中或在现场人工操纵。
⒉机械化驼峰—调速设备以车辆减速器为主,铁鞋为辅。在调车线束头部的溜放进路上一般设有二个制动位,调车线上不设制动位,利用铁鞋做目的调速。分路道岔采用驼峰自动集中控制。
⒊半自动化驼峰—在机械化驼峰的基础上,又在调车线上增设一个或二个目的制动位,同时增设测速、测长和半自动控制机等设备。由人工给出减速器的出口速度,用半自动控制机对减速器实行闭环自动控制,以实现目的调速。分路道岔仍由驼峰自动集中控制。
⒋自动化驼峰—在半自动化驼峰的基础上,增加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和测重、测速、测长和测气象等设备。由计算机确定减速器的出口速度设定值,控制驼峰进路,增加推峰机车速度控制。使驼峰进路(推送进路、溜放进路及调车进路)、溜放速度(间隔和目的调速)、推峰机车速度(遥控或自控)全部实现自动控制。
㈡调车驼峰按能力可分为:
⒈ 大能力驼峰—一般有两条以上推送线,其解编能力在4000辆/日以上。
⒉ 小能力驼峰—一般只设一条推送线,解编能力在4000辆/日以下。
㈢调车驼峰按作业方式可分为:
⒊ 单溜放驼峰—在同一时间内,只有一台机车进行解体车列的溜放作业。
⒋ 双溜放驼峰—在同一时间内,有两台机车平行进行解体车列的溜放作业。
四、驼峰调车作业
驼峰调车场的作业主要有:
1.解体车列作业—在驼峰推送线和溜放部分作业;将到达驼峰的车列,按车辆或车组的去向分解于调车场各固定(或基本固定)调车线路内的调车作业,也称溜放作业。作业是按调车作业计划在调车场头部进行的。
2.编组作业—按照技术管理规程和编组计划要求将车辆或车组编成车列,挂机车后组成列车的调车作业。编组作业一般在调车场尾部进行。
3.其它调车作业—调车机车转线或转场的调车作业;车列、车组或车辆转线或转场等调车作业。